close
完整醫療+個人照護全面控制氣喘、COPD

對胸腔內科而言,氣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(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,簡稱COPD)患者最多,也是最主要的治療項目。
文.林貞岑 2007/08 康健雜誌 105期

全球有1.5億人深受氣喘之苦。在台灣,氣喘盛行率不斷攀升,從1974年1.30% 到1994年的10.9%,20年間成長10倍之多。
慢性阻塞性肺病則有愈來愈嚴重的趨勢。隨人類壽命延長、空氣污染和抽菸人口增加,世界衛生組織預估,2020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全球死亡率會提升到前五名,且醫療花費居所有肺病之冠。在台灣,40歲之後的罹病率是16%。
這10年來全世界氣喘治療發展迅速,健保局自2001年開始推動氣喘論質計酬方案,希望透過團隊照護方式,達到更好的治療目標。

◎實施後急診及住院率逐年下降,目前正要試辦慢性阻塞性肺病論質計酬方案。
而2004年GINA(世界氣喘創立組織)公布氣喘的治療指引之後,氣喘治療水準全面提升,以往氣喘患者不能吃冰、一動就喘,隨時擔心害怕會喘不過氣而喪命,如今氣喘死亡率降低、看急診的人數變少,逐漸成為一種「容易控制的慢性病」。

◎各大醫學中心胸腔內科在推廣氣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治療,功不可沒。
林口長庚從氣喘診斷、治療到預防,建立了完整的氣喘照護網絡;全球首創的手機照護,更打破時間地域限制,讓氣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達到良好控制目標。
中部地區則有台中榮總把關,除了最新的氣喘照護治療,還有強大的病友會做後盾。
台北榮總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多,照護經驗豐富,不但建立了國內第一個氣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病基因庫,也奠定相關研究的基礎。
台大著重氣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重症照顧;高雄榮總對運動導致的氣喘很有研究,且肺功能檢查當天就能完成。

◎民眾對氣喘仍有錯誤認知
然而,根據台灣氣喘諮詢委員會的「亞洲氣喘防治調查」發現,台灣氣喘患者多數依賴急性緩解型藥物,達到完全控制比例僅有2%。
「氣喘患者會到急診是因為自己沒照顧好,」台北榮總胸腔內科醫師江啟輝說,氣喘的自我照護很重要,不是喘了才來看醫師,平時就要確實做好自我監測(氣喘日誌+尖峰流速計監測),而且按時用藥,才能達到良好的控制效果。
為何無法達成全面控制目標?醫界認為,民眾對氣喘的錯誤認知是最大阻礙。
一是對於類固醇藥物仍有恐懼,患者因害怕而自動減藥、停藥,導致氣喘控制不好或是突然發作,經常送急診,嚴重影響工作、課業和日常生活。
氣喘是長期慢性的氣道發炎反應,一旦忽略會造成氣管產生結構性改變,類固醇其實可以阻止發炎反應,達到治本效果。
且吸入性類固醇的劑量低,吸入時只會作用到肺部和氣管,不會經過血液循環造成全身性副作用,不用擔心會出現滿月臉或影響生長發育。

◎二是患者對於氣喘自我照護的認知不足。
「病人順從性很差,」台北榮總胸腔內科醫師彭殿王指出,台灣氣喘的臨床水準沒有問題,但是患者常疏忽以為沒有喘就好,可以停藥不看醫師。
其實,即使沒有症狀也不表示控制得很好,正確做法是,合併吸入型類固醇以及長效支氣管擴張劑,至少持續治療3?6個月,配合監測氣喘控制狀況,才能達到良好控制。
如果只在發作時使用急救型藥物,氣管會慢慢硬化並對急救型藥物產生抗藥性。
在沒有發作的情況下,至少一年要回診一次,讓醫師評估肺功能狀況。

◎衛教人力不足
此外,專業人力不足、缺乏個案管理師(衛教師)和復健師,是目前多數醫學中心從事氣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照護的困擾。
氣喘患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,必須有系統的個案管理和追蹤,才能達到更好的照護效果。
醫界指出,目前健保及醫療體系在慢性阻塞性肺病上只注重藥物使用,對於長期復健和照護預防方面較不重視,患者病情容易惡化,急診住院率高,醫療費用大幅增加。

◎對抗慢性阻塞性肺病,全民拒菸是最好的方法。
抽菸是造成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主因,尤其青少年吸菸對肺的傷害比成人更久遠。如何遠離菸害,還給肺部一個乾淨清潔的空氣,有賴政府部門更強有力的政策與推廣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鄭琇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